欢迎来到变频电源|交流大功率变频电源|60HZ三相变频电源品牌厂家|优游用户手机版登录官方网站!
全国服务热线:+86-755-28612366      售后服务:13924598495

优游国际手机客户端

走进 “东南亚首都” 新加坡解锁小国崛起的成功之道

时间: 2025-05-04 14:38:57 |   作者: 优游国际手机客户端

  我一直听说一种说法:对很多中国企业而言,东南亚是出海的第一站,而新加坡,是东南亚的第一站。

  从今天开始,我想再次邀请你,加入“问道全球”系列,跟着我的第一视角,看看新加坡。

  咱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。假如把整个东南亚看成一个国家,你知道它的人口大约有多少吗?

  但是,新加坡的经济体量却占到这一个国家的1/8。也就是说,新加坡只用1%的人口,就创造了东南亚将近12.5%的财富。

  如果我们看人均GDP,新加坡更是“吓人”。2023年,它的人均GDP是8.4万美元,2024年更是达到8.8万美元。不仅是中国的7-8倍,甚至超过了美国。

  近两年我们印象里“经济腾飞”的越南和印尼,人均GDP只有新加坡的5%上下。

  我看到了《财富》杂志的一项统计,世界500强企业中,大约有40%把他们的亚太总部设在新加坡。而科技行业的比例更高,达到59%。

  大量的中国企业,也都把东南亚总部,甚至是全球海外总部,设在新加坡,比如TikTok、爱奇艺,他们的海外总部都在新加坡。

  但还是请允许我用一点点篇幅,介绍一下新加坡究竟在哪?究竟为什么这么重要?

  好,想象一下,假如你开着一艘小船,从广州出发,希望一路向西,去中东,或者非洲、欧洲做生意,你的船可以怎么走?

  你需要先一路向南,穿越广阔的中国南海诸岛,除了感慨祖国疆域的壮阔,你还会发现一件让你有些“头疼”的事儿:怎么一路往南走,都找不到地方能向西呀?

  没错,你的西边,一直都是大陆,先是越南、柬埔寨所在的中南半岛,然后是泰国、马来西亚所在的马来半岛。上千公里的航行,都找不到一条运河或者海峡,让你可以转而向西。

  两块陆地之间,夹着一块窄窄的、最窄处只有37公里的狭长海域,你看到了吗?

  只要你是从中国海域出发,无论是去印度、中东还是非洲,马六甲海峡都是第一个可以顺利通行,掉头向西的海域。是必经之路中的必经之路。

  不仅是对中国,哪怕货轮是从美国西部,或者南美大陆而来,只要你的目的地是在亚洲以西,不能离开马六甲海峡。不走这里,就要费时费力地绕行。

  如今,每年有超过10万艘货轮通过马六甲海峡,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海峡之一,有着无与伦比的战略地位。如果马六甲海峡因为某一些原因关闭,几乎所有的全球贸易都会受挫。

  看这张小地图。新加坡,就在马六甲海峡的入口,扼守着马六甲海峡最窄的一段通道。历来是商船穿越马六甲海峡的重要中转站与补给港。

  国土小如弹丸,位置却举足轻重。人口少似一粟,财富却傲视群雄。这就是新加坡。

  你或许知道,二战后的那一段时间,全世界掀起了摆脱殖民统治,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。

  然而,和大部分国家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最终独立不同,新加坡是个特例。它的独立并非“主动争取”,而是“被迫无奈”。

  如今,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邻国,然而在历史上,新加坡曾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。

  然而,以华人为主体民族的新加坡,和以马来人为主体民族的马来西亚,存在着一系列难以调和的矛盾。

  还比如,华人普遍信仰佛教和中国传统儒家信仰,马来人则基本都是。宗教的不同,历来是冲突的导火索。

  最终,1965年8月9日,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、0票反对的压倒性差距,同意将新加坡“驱逐”出马来西亚联邦。

  新加坡被迫独立建国,成立新加坡共和国,变成全球上极其罕见的“被迫独立”的国家。

  为什么会如此伤心?因为他知道,弱小的新加坡,想要生存下去,真的太不容易。

  要知道,当时新加坡人口不到200万,人均GDP仅500多美元,1/3的人生活在贫民窟中,基本上没有自然资源可以开发,连淡水都没法自给自足。

  然而,新加坡的面积实在是太小了。我们都知道,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。新加坡呢?0.073万平方公里,而且这还是如今经过多年填海造陆后的面积。

  打个比方,如果说中国的面积是一张A4纸,那么新加坡的面积,大约相当于一粒米。

  这就导致,新加坡虽然坐拥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位置和大批深水良港,但没有一点战略纵深,同时军事基础薄弱,整个国家只有1000名士兵、50名军官、2艘军舰,国防力量近乎于零。周围都是觊觎马六甲海峡战略位置的强国。

  当一个国家一无所有的时候,最宝贵的财富,就是它的人民想要改变命运的决心。

  很多人都说,没有李光耀,就没有新加坡的今天。我觉得这种观点并没有过分夸张。

  李光耀具体为新加坡做了什么,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。他的晚年,曾经写过大量的自传、回忆录,非常推荐你去看看。

  对外,他在国际场合谋求新加坡的立足之地。他说:这世界没有谁欠新加坡一碗饭吃。

  对内,他拒绝实行欧洲式“从摇篮到坟墓”的高福利制度。他说:新加坡政府不欠任何人一碗饭吃。

  从否定句换成了肯定句。他的主张其实只有一个意思:没有外人可以依靠,新加坡人只能依靠自己,靠自己的双手拯救自己。不仅国家是如此,个人也是如此。

  即便后来经济腾飞,李光耀也始终坚定地认为,高福利政策只会养出一批懒人,这对资源匮乏,严重依赖自身竞争力的新加坡而言,会是致命的负担。

  即便到如今,新加坡的人均GDP已经远超诸多发达国家,但它的社会福利在发达国家中绝不算高。我们在机场、商场,经常能看到头发斑白却仍在工作的老人。

  后来的新加坡总理,李光耀的儿子李显龙也有一句名言:新加坡不养懒人。如果你愿意工作,而且肯努力,我们会提供援助。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,我们不会帮你。

  要知道,“新加坡”这一个地区,在历史上从未成为过一个单独的国家。在建国之初,存在着三大主要种族:75%的华人、14%的马来人、8%的印度人。

  三个种族,有不一样的外貌、说着不同的语言、信仰着不同的宗教,甚至彼此仇视,完全不会觉得自身是“一个国家的人”。怎么办?

  新加坡立法规定,每个区域的族群比例不能超过某个固定的数字。也就是说,不允许出现“印度村”“马来村”的情况,三大种族之间必须混居,习惯和谐共处。

  还有语言问题,华人说汉语、马来人说马来语、印度人说泰米尔语。李光耀虽然自己是华人,但他很清楚,如果强行规定汉语为官方语言,那剩下的25%人群,将注定永远无法融入。新加坡就不可能稳定、团结。

  然而,凡墙皆是门,新加坡创新出了著名的“双语教育政策”。英语第一,母语第二。

  在学校,大家都用英语教学,同时开设汉语班、马来语班、泰米尔班。学生通过你自己的种族选择。

  也就是说,所有学生都要既掌握自己种族的母语,也能熟练掌握英语。而正式场合,可以用英语互相沟通,建立“新加坡人”的集体认同。

  李光耀认为,要想社会稳定,大家齐心合力发展经济,最重要的就是“居者有其屋”,这后来也成为了新加坡重要的基本国策。

  解决方案,就是新加坡的“组屋”政策。由政府牵头,拿出大量国家资源,建立干净整洁的公共住房。

  我们都知道,在世界上所有的一线城市中,无论是上海、香港还是伦敦、纽约,房价都是个难以解决的天大问题。

  而新加坡的组屋政策,被公认为是全球最成功的公共住房计划之一。新加坡也或许是全球一线城市中住房问题解决最好的城市之一。

  总之,李光耀带领下的新加坡,用几十年的时间,把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,转变为“东南亚的首都”,甚至是世界前列的全球金融中心。

  你或许听说过“亚洲四小龙”之称。这是亚洲的四个国家和地区,利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,吸引大量的外资和技术。再利用本地廉价而良好的劳动力优势,适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而经济腾飞。

  此外,新加坡还充分的利用马六甲海峡的独特地理位置,发展变成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。

  如今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中,新加坡仅次于纽约、伦敦、香港,排名世界第四。

  如果我们一起看看人均GDP,新加坡8.8万美元,中国香港5.4万美元,韩国3.6万美元,中国台湾3.4万美元。

  读完新加坡的历史,再看看如今的它,已经今非昔比。干净整洁,治安良好。我走在新加坡的街头,恍如隔世。

  比如,在路上,我们的导游告诉我一个有趣的说法:新加坡是一个Fine City。

  就比如,刚下飞机时,我买了杯咖啡,准备带上大巴。但导游却拦住我,说对不起,新加坡法律规定不能在大巴车上喝咖啡。

  我很惊讶,但还是遵守当地法律,在车下狼吞虎咽地喝完了咖啡。一上车,果然发现车上贴着标语,在车上喝白水以外的饮料,会被罚款300新币,大约1500人民币。

  于是在新加坡街头,能看到很多用黄线围起来的“吸烟区”,就像孙悟空用金箍棒画的圈一样,吸烟者只能乖乖待在圈里抽烟。

  AI告诉我,新加坡人从立国的第一天起,就做了最坏的打算。他们了解自己每一步都不能走错,他们清楚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,只能靠自己。

  没错,真的是“严刑峻法”。你或许听说过,新加坡至今还保留着一项古老的传统:鞭刑。

  在新加坡,如果你犯下一些特殊罪行,可能会被判用一条1.2米长的藤条,狠狠地“打”。

  这种刑罚,甚至连外交场合都不能免除。1993年,18岁的美国青年费尔跟随家人来新加坡旅游,因为涂鸦和砸玻璃,还涉嫌盗窃,他被判鞭刑6下。

  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面,动用外交压力为费尔求情。但最终,只是从6下变为4下,费尔还是没能逃过开花。

  实际上,新加坡还有很多“奇葩”法律。但这些法律看上去奇怪,背后却都有道理。

  比如,新加坡有这样一条法律:家里不允许有积水。会不定期有工作人员去家里检查积水情况,如果严重且拒不整改,有可能会被处以最高5000新币罚款和其它处罚。

  但其实,背后的原因非常合理。新加坡地处热带,气候潮湿且炎热。像登革热、疟疾这样的疾病,每年会夺走很多人的生命。而积水是造成蚊虫肆虐,传播疾病的直接原因。这条法律,就为了防患于未然。

  来到新加坡,不禁让人感慨,规矩看似是约束,实则是自由的基石。新加坡用严格的法律,换来了最宽广的发展空间。

  第一天下午,我见到了一位已经在新加坡生活30年的华人企业家。我问他,如今来新加坡发展的中国人多吗?

  他说,现在多很多了。30年前他刚来新加坡时,见到的要么来自印尼、马来西亚,要么来自香港台湾地区,几乎见不到中国大陆的人。

  他们将新加坡作为出海的第一站。用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跳板,再用东南亚作为世界的跳板。

  说实话,新加坡我已经来过很多次,很多街道和风景,都已经很熟悉。相比参访过的其它国家,这里更是舒适而和谐。

  比如,这里的美食。以往出国,我的行囊里总要塞满泡面,味蕾无比思念家乡。但新加坡不用,这里完美适合我的中国胃,从烤鱼到喜茶,新加坡应有尽有。

  比如,这里的语言。以往在越南、印尼、墨西哥,很多时候需要翻译的参与。但在新加坡,绝大部分创业者都是华人。思想的交流不再有语言的隔阂。

  举个例子,这几年在新加坡有两家快速崛起、营收超百亿的新兴品牌。一家是做跨境电子商务的SEA,一家是做打车软件的Grab——如果你常去东南亚国家旅游,一定用过它。

  而这两家企业的背后,都是华人。华人,就是在新加坡的方方面面扮演着重要作用。

  然而,此前来这里,基本都是出差。这一次,却是游学参访。当这次我系统的了解新加坡的历史、地理、文化后。对这里竟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动:

  我们勤劳勇敢的华人,真是无论在多么艰难的大环境下,都能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奇迹。

  没有资源,那就创造资源;没有共识,那就发明共识;没有人才,那就培养人才;没有土地,那就填海造地;

  新加坡人,将一手烂牌,硬生生打成了同花顺。将一个小海港,硬生生变成了“东南亚的首都”。

  我经常说,一个人的成就,大不过他的梦想,一个人的梦想,大不过他的所见所闻。出海最重要的,是先出来。不要坐在家里研究出海。一定要先出来,先把自己扔在海里。


上一篇:阳光电源最新专利发布:储能柜安全性大幅度的提高未来储能技术新标杆
下一篇:南都电源:公司有all in one储能柜产品可应用于光储充一体场景